中國建筑裝飾行業是一個需求龐大的行業,前景廣闊;也是一個年輕的行業,人才輩出。其中,銳意進取的企業家、創意無限的設計師、勤懇踏實的工程管理人員很多,他們是我們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但愿意潛心研究行業發展問題,為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的并不多,余少雄是其中之一。尤其難得的是,余少雄還是上市公司總裁。他拼博在企業的一線,將對企業和行業的種種思考集結成文,陸續發表了《裝飾行業精益管理初探》、《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的若干思考》、《萬億級市場行業新標配——裝配式建筑初探》等文章,理論結合實踐,寫出了行業心聲。“黑天鵝”新冠疫情令全球進入困境,裝飾行業前景同樣不明朗,以這樣的情況之下,余總夙夜長思:“要說的、想說的話太多,疫情之下,企業太難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民營企業怎樣應對經濟變局》一文總結國內國際情勢,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吶喊鼓勁,殊為難得。疫情之下,最可寶貴的是信心,當我們上下一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前景依然可期。
深圳市奇信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余少雄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是2020年飛出來的第一只黑天鵝。這場疫情像一只無形的手,按下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暫停鍵,對世界范圍內的正常生產經營和社會運轉造成了嚴重沖擊。當前,“黑天鵝”的翅膀還沒有完全展開,疫情對經濟的具體影響還很難做出可靠估計,廣大企業承受疫情防控和經營發展的雙重壓力和挑戰是必然的,甚至有些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面對全球疫情持續、經濟承壓下行的現狀,民營企業如何應對變局成為自救的重要課題。
一、究竟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五月,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說:“臣竊惟歐洲諸國……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這是“大變局”在近代最早出現并引發世人警醒。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在此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時期,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縱觀國內學者對“大變局”的認識和分析,主要觀點和看法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國家間加速權力再分配的國際權力結構的“大變局”;第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世界戰略格局正在出現重大調整進程中的全球秩序“大變局”;第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國際力量多元化在過去30年來引發的全球治理結構的“大變局”;第四,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正在帶來人類經濟活動、生活方式和國家間競爭形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世界角度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國,沒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說,中國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參與者”。這樣量級的參與者,處于大變局中的世界無法忽視其存在和訴求。
進入21世紀后,國際秩序開始進入“無人區”。一方面,西方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出現式微,但意愿卻一點都沒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參與國際治理的意愿在增強,但能力上卻還沒有達到與西方勢均力敵的程度。隨著東西方力量的天平進一步向非西方傾斜,世界經濟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化進程、全球治理、科技與產業等都處于變化之中,而在這諸多大變化中,核心是多極化和世界政治格局之變,本質是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面臨重塑。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整體性崛起,是變局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在互動中遭遇不確定性,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高度重疊,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為機”,讓中國贏得更好的發展。總的來說,中國目前仍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戰略機遇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內部不斷進行的改革開放進程與動能日漸衰弱的全球化進程;次要矛盾是中國尋求建立新型國家關系的意愿與美國維護霸權地位的戰略競爭態度。
如何駕馭戰略機遇期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在大變局中把握和創造機遇、化解潛在的風險是中國不得不面臨的核心問題。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大國競爭與博弈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快速變革等,將深刻改變國際經濟格局。
以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發的產業革命,將呈現出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組織平臺化、技術創新開放化的特征,對全球分工也將帶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預計未來15年,信息技術與新興數字經濟發展將為后發經濟體趕超提供機遇。信息技術正在改變產業特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不僅將會改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布局,還會加速推動后發經濟體轉型發展。
二、當前經濟環境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時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須開足馬力,不能松油門,但未來十年我們面對的是下山路,這個時候最怕速度快,必須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萬不能讓剎車失靈。
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中國經濟一直處于增速換擋期(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過渡),并先后跨過了幾個重要的“擋位”:2011年破10%,2012年直接破8%,2015年又破7%,2019年四季度回落到6%。如今,國際疫情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全球經濟嚴重衰退或已成定局。雖然中國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21世紀,中國和世界已經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目前,各大機構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測差距極大。投行中金公司3月發布公告,將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預測從之前的6.1%下調至2.6%。日經中文網也發布了相關調查,預計2020年全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可能下滑至3.3%,其中第一季度為-3.7%(負增長),可能成為自有確切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并且是首次負增長。
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正面臨43年來最困難的一年。但除當前的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之外,中國經濟承壓下行主要還是內部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外部和周期性因素主要有疫情、中美貿易摩擦沖擊出口和產業鏈、金融周期下半場制約企業居民加杠桿空間,內部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主要有人口紅利消退、人口老齡化加速、模仿式技術進步放緩、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等。
近年中國在黨風廉政建設、治理霧霾、金融去杠桿、精準扶貧、對外開放等方面踏石留印,久久為功,政績卓著。但與此同時,經濟社會領域“疫”情頻發,近十年經濟增速趨緩,先后遭遇2015年股災、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戰,暴露出諸如政策一刀切層層加碼、誤傷民營中小企業、部分領域改革進程緩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短板、輿論監督缺位、社會治理無序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性提升。
以科技創新為例,目前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上升到2.13%,但這遠遠不夠。華為是中國最好的科技企業,其一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占比1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正因如此,華為才能夠在5G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從而在美國針對芯片和軟件的打壓下占據主動。但中國像華為一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還是太少,更多的企業是像中興通訊一樣,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于國外技術的發展。
多難興邦,實干興業。短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長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改革不到位,未來的關鍵是短期內精準把握逆周期調節,在一定程度上緩釋下行過快帶來的風險;長期則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弱化需求管理,甚至主動刺破杠桿、擠出泡沫,提振微觀主體信心,依靠長期結構性改革來激發經濟潛在增長。
三、黑天鵝事件:新冠肺炎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武漢發現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迅速蔓延至全國其他省市。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全球蔓延。2020年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引發此輪肺炎的病毒命名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與SARS(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癥)屬于同一病毒家族。目前,中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未到拐點,歐美疫情則處于大爆發階段,臨近拐點,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疫情處于爆發前期,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風險點。短時間內,全球疫情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從“新冠”的第一例患者被發現,到疫情披露并逐漸升級,到全國各地支援武漢,再到4月8日凌晨武漢“解封”,已過去了近4個月時間。疫情期間,各地實施了延長春假、延期復工、交通管制等措施抑制病毒進一步擴散。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與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大。“非典”對當時中國宏觀經濟影響有限,2003年全年GDP增速甚至高于2002年。但如今百萬億元規模的中國經濟和17年前13.66萬億元的中國經濟早已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故而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和2003年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依然處于下行周期,內外部壓力較大;目前經濟結構中消費、服務業占比更高,而這兩個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疫后修復時間相對更長;全球深陷疫情泥潭,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幾成定局,中國經濟亦無法獨善其身。此外,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間和傳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難控制。
由于疫情爆發,各地企業復工時間推遲。企業復工被迫延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阻止企業復工措施,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和收入驟減。疊加房租、員工工資及社保、利息等剛性支付,現金流壓力劇增。受疫情影響,券商、風投等中介機構對融資企業的現場調研及審核工作受到較大影響,企業融資節奏被打亂,融資現金流受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對995家中小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調查,涉及問題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維持的時間、成本支付壓力、自身對策及對政府訴求等8個方面。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29.58%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疫情延緩復工對建筑企業形成短期不利影響,近期建筑行業新簽訂單有所減少,預計2020年一季度部分建筑企業的業績會出現負增長。我國民營建筑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且以房建等為主,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差,需警惕因經營業績出現大幅下滑及發生流動性危機等導致的個別建筑企業信用質量大幅下滑。
針對這種情況,恢復經濟平穩運行,對沖疫情影響,相關政策措施需要更及時,更具有針對性、綜合性和協同性,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經濟長遠的高質量發展,堅決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經濟措施,堅決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老路上。
四、未來經濟形勢預期
從宏觀角度出發,經濟增長靠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分為制造業投資、房地產、基建,但制造業投資增速一直疲弱,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態勢難以改變,基建投資的必要性愈加凸顯。
怎么對沖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有助于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盡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避免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未來“新”一輪基建至少應有兩“新”: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而言,大規模基建依然勢在必行。
二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
2020年1月份,我國已發行7580億元新增專項債,占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專項債務1萬億元限額的75.80%,其中用于基建的比例達到了88.2%,較2019年3月基建項目占比明顯提高。新冠疫情爆發使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為有效對沖疫情對經濟短期影響,基建投資有望快速回升,對建筑行業需求的穩定增長形成較強支撐。
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大力度的改革開放將形成組合拳。2020年財政政策預期會更積極。上調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支持減稅和基建,放水養魚,擴大內需。財政政策將承擔更大責任,且解決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適度擴大赤字尤其是中央財政赤字,將為減稅降費和增加支出穩基建騰出空間。當前人口流入地區的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投資將適度超前,既能穩增長,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盡最大力量把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奪回來,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隨后,河南、云南、四川等7省市推出25萬億元重點建設項目,則是財政政策發力的直接體現。
2020年貨幣政策方面,應會實施穩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抵消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貨幣政策大水漫灌將導致通脹上升、匯率貶值、資產價格暴漲、金融風險積聚;資金投向會更加精確引導,提高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貸款中的比重,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五、建筑業新趨勢
綠色是未來的顏色,健康智慧的人居環境是未來的家園。近年來,傳統建筑裝飾裝修行業面臨著產業鏈長、工期長、銷售增長難、收款難、成本高、人員密集、建筑垃圾多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轉型升級、突破瓶頸,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大數據和信息化的時代,隨著BIM、GIS、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建筑行業也迎來了巨大變化,裝配式建筑、智慧建筑成為建筑業突破發展的新趨勢。
(一)裝配式建筑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國大地之際,中國建筑企業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呈現出建筑企業的實干肯干與科學高效。醫院裝修案例就是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在億萬人的關注下迅速落地建成,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基建狂魔”火遍全球。該兩所醫院建造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能快速完工交付,讓全中國和全行業看到了裝配式建筑的前景。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采用的集裝箱活動板房模式正是裝配式建筑的一種,極大地提升了建筑裝飾效率,裝配式施工方法深入人心。
裝配式建筑是一種由工廠生產構件、在施工現場進行組裝而成的建筑,具備應用場景廣、工期短、節能環保等諸多優勢。因其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的形式,建造速度更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而且產生建筑垃圾很少,從技術上避免了傳統現澆施工現場面臨的許多難點。
從類型劃分,裝配式建筑主要由裝配式混凝土(PC)、裝配式鋼結構(PS)、裝配式木質結構組成。其中,裝配式混凝土與傳統混凝土結構一脈相承,業主接受度高,在裝配式早期推廣更加順利;鋼結構因其本身就具有的裝配式特性(預制式+現場安裝),又有重量輕、抗震性好等優點,主要的運用場景集中在工業及民用建筑領域,且鋼材可重復利用,相比混凝土更加綠色環保,近些年來也獲得較快發展。
2015年后我國裝配式建筑比例快速提升。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節能要求日益提高、裝配式技術逐步成熟的背景下,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據住建部數據披露,2018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達到2.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高達81%,占新開工面積比例上升到約13.9%。但從裝配化滲透率來看,我國和成熟國家70%以上的滲透率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未來行業上升空間廣闊。
國家政策向裝配式建筑傾斜,相關鼓勵政策加速出臺。2017年3月出臺《“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及配套管理辦法,將裝配式建筑的促進落實至實際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20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20%以上,2025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30%。2018年以來,裝配式建筑各項標準、技術要求接連頒布,內容也更加具備可實施性,行業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優化。
中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預測,未來很長時期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仍將持續減少。建筑工程從業人數下降,用工成本持續提升,施工方式需要實現產業變革。裝配式構件在工廠進行預制,裝修所用的材料在工廠內統一進行分配,其與生俱來的標準化設計、模塊化生產特點,可以做到建筑與部品以及部品之間的模數協調。因此,以長遠發展來看,裝配式建筑從設計、生產、施工、運維,都將極大降低對勞動從業人員數量的要求。
裝配式建筑在節能降耗、綠色環保等方面相比傳統現澆技術具有明顯優勢。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4億噸,占垃圾總量的30%~40%。建筑垃圾已成為制約城市垃圾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倡導綠色發展的當下,裝配式建筑可以從源頭切斷建筑揚塵,發展裝配式建筑是緩解城市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在后續使用過程中,裝配式技術可以有效杜絕甲醛、苯、氡、氨等化學污染物。
當前,造價高仍是阻礙裝配式建筑推廣的主要因素。中長期來看,裝配式技術將推動行業轉型,重塑傳統施工價值鏈。傳統建筑產業以低附加值、高勞動力為主要特征,裝配式建筑發展將在研發和制造環節享有更高附加價值,推動建筑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
(二)智慧建筑
武漢在此次疫情中排查清零工作的低效、社區的封閉式管理困境(人手不足、人員識別登記不明、物資需求與供給及極端情況下水電與安全等物業服務需求、隱私保護)均向現代社會挑明,智慧化社區與智慧城市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同時也為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提供了最切實深刻的應用場景。以武漢疑似與確診病例排查及密切接觸者追蹤工作為例,智慧化的識別與跟蹤手段,將極大提高排查效率,拋棄高成本低效率的人海戰術。
毫無疑問,建筑領域正在經歷一場智慧化變革,建筑的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逐漸融合,建筑對人的想法與行為進行模擬、預判、感知和響應,通過對樓宇的精確控制全面滿足人的需求。未來的智慧建筑具有自適應、自學習、自協調和自尋優的能力,實現環境隨心而動,建筑充滿個性。
智慧建筑的核心價值是通過主動響應和滿足建筑中人的需求,來提高人的生產效率。智慧建筑通過融合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實現感知、洞察、決策和反饋的正向循環,最終目的是賦予建筑以生命力,使之能夠隨著組織和人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與人互動,時刻感知、預判,并主動響應人的個性化需求。
科技的進步成為智慧建筑方案加速成熟的催化劑。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數字衍生技術的成熟和逐步應用,推動建筑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加速。物聯網通過連接人、設備與空間沉淀海量數據。云計算極大地增強了數據運算能力并降低了海量數據的運算成本。人工智能應用在算法進步、算力提升與數據規模增長的基礎上快速發展,賦能全場景。關鍵領域的科技突破催生了數字孿生的成熟與實踐。物理資產、過程、人員、場所、系統和設備在虛擬空間的數字化模擬,打通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
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單元。中央政府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自2012年來,中央政府發布多項政策推動智慧城市落地,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升級的“智慧社會”,強調新網絡設施、新數據環境、新理念模式、新技術應用。
地方政府中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打造試點示例。例如,上海政府提出“建立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為特征的智慧城市”,先后發布多項規劃,并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牽頭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建筑行業在中我國尚處于發展早期,未來隨著行業市場的需求增長,生態的進一步完善,行業市場規模還會逐漸增大。提前布局以謀求先發優勢,與技術平臺方合作共建生態,推動行業的整體變革。智慧建筑短期內仍將以設備為中心,聚焦運營效率的提升,而長期將以人為本,注重人的高產。企業需要選擇開放的技術平臺作為合作伙伴,兼容不同的解決方案,支撐前端應用的持續創新。
我們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步伐。作為傳統行業從業者,要理解建筑與數字化的關系,需要打開思維和視野。企業當下的任務,就是構建自己的小的生態圈,努力融入智慧建筑、健康人居的大生態圈。在清晰的戰略愿景指引下,企業自上而下統一對實施智慧建筑的共識,明確發展目標,有效分配資源,動員采取行動。
六、已是懸崖百丈冰
2019年,是中國人精神成長史的關鍵一年,也是爬坡過坎的一年,體現在集體成長、民族凝聚和文化自信等各方面。
2020年,我們將面臨美國大選、美債危機和美國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的三重疊加,以及歐美疫情嚴重泛濫的國際形勢,再加上國內抗疫斗爭的投入和影響,幾十年的外向型經濟將會受到嚴峻考驗。經濟結構性系統風險依然存在,改革、升級、轉型成為必然。如今,事物發展不再是線性模式,而是呈現出“斷點”特征,即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成了常態,企業的壽命、產品生命周期、爭奪的時間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若仍以以往的經驗去理解世界,應對變化,只會是刻舟求劍,徒勞無功。今后的企業將不再遵循線性發展路徑,而是既要橫向跨界,又要縱向延伸,從而形成多層面、多元化的系統集成,構建良性循環的生態圈。
學會與疫情下的不確定性共處。企業家的最大價值就是處理市場不確定性的能力。遭遇黑色系統,必須回歸基本問題,強化概率思維和末梢理論,建立全新的邏輯框架,創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疫情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但是從傳播的各種信息來看,我們并未做好與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的準備,缺乏博弈思維和對小概率事件的預判。在危機來臨時,人們總是期待著有一個明確的專業判斷,有一個時間節點,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但現實情況下,我們只能強調人的作用,重視人的主觀努力,強調企業自身的能力,而非環境的約束。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與不確定性相處,與動蕩的世界相處。
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經營企業很苦,面對不確定性環境,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堅信企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危機之中,企業只有在變化中不斷調整戰略,加強風險管控和對突發情況的應變,以自身高度的確定性應對外部復雜多變的不確定性,才能實現自我成長,于波濤洶涌之中屹立不倒。疫情當下,企業要給自己重劃起跑線,先站穩,再發力。
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里,沒有人能夠預測并藉由預測做出判斷和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就是要朝著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并努力在前進過程中不斷驗證和改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在太多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持續而靈活的適應性,是企業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戰爭中充滿不確定性,戰爭中四分之三的行動都或多或少處在不確定的迷霧當中。”在他看來,審慎的戰爭策略就是要針對敵軍狀況,相應籌建一支軍隊,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不斷因變化而做出調整,從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2020年已經采用特定方式啟動了,雖艱難、不確定,但同時孕育著新的希望和機會,恰如澳洲森林大火之后,黑色焦枯的大地和樹木依然會長出綠葉和花朵。環境動蕩和行業洗牌是把雙刃劍,如果只看到危機,就會被危機捕獲,成為變局車轍下的犧牲品;如果看到危機背后趨勢調整的生機,順勢轉變,甚至引領時代趨勢,就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每一次經濟變局過后是財富的再分配,經濟會重新煥發活力,廣大民營企業不應將自己置身于恐慌之中,而是要置身于偉大變局的時代洪流中找準趨勢,早著先機,在新時期著寫新輝煌。